“这对名为《百荷图》的青花斗彩瓷瓶,作为两地友谊的象征,承载着赣鄱儿女对澳门繁荣稳定的真挚祝愿,紧紧连着赣澳人民的心。”
作者 | 黄双穗
题图 | 《百荷图》瓷瓶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结束了澳门被殖民的历史,澳门正式回归祖国怀抱。当时,为了庆贺澳门回归,全国各地向澳门赠送了30余件贺礼。
江西当年送给澳门的贺礼是一对名为《百荷图》的青花斗彩瓷瓶。这份贺礼寓意美好,更承载着赣鄱儿女对澳门繁荣稳定的真挚祝愿。
时至今日,尤其是在庆祝回归日时,人们依然会前往澳门参观回归贺礼展,从一件件贺礼中重温历史,感受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
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岸,是最早遭受西方殖民势力侵略的中国领土。
16世纪中叶,葡萄牙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逐步夺取了对澳门的管治权。为了使殖民统治合法化,葡萄牙人迫使清政府于1887年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规定葡萄牙人在澳门拥有“永久管理权”,以此来实现自己长期占领澳门的“美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要求收回澳门的呼声日益强烈。中国共产党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最终用和平方式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1999年12月20日,当庄严的五星红旗在澳门上空冉冉升起,葡萄牙在中国土地上的殖民统治迎来终结,这开创了澳门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这也是继香港回归之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
为了迎接澳门回归,当年国务院和各省(市、区)分别精心准备了贺礼,每一件贺礼都匠心独运。其中,江西的贺礼为一对大型青花斗彩瓷瓶,名为《百荷图》。
《百荷图》瓷瓶高1999毫米,寓意澳门回归之年,瓷瓶上绘有99朵澳门特别行政区区花——荷花,众多荷花宛若翩翩仙子,个个卷舒开合、光彩照人。瓷瓶下方配有30厘米高的红色底座,尤为典雅庄重。而“百荷”语谐“百和”,寓意祖国统一、盛世祥和。
《百荷图》瓷瓶是一件很“江西”的礼物。众所周知,景德镇陶瓷是江西的名片,而这对巨型瓷瓶所采用的青花斗彩技艺就是景德镇御窑发展的重要成果。
青花斗彩是明朝宣德时期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青而与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陶瓷釉彩装饰艺术是从无釉到有釉,由单色釉到多色釉,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逐步发展成青花与色釉相混合的艺术。由于青花与色釉相互斗艳,故叫“青花斗彩”。
青花斗彩的制作流程非同一般,先用青花颜料在陶瓷坯体上规划好图案,做好前期创作。待入窑经高温烧成青花瓷后,用颜色釉在规划好的部位进行创作,再入炉烘窑烧制,最终得到青花斗彩成品。
江西以一对《百荷图》瓷瓶为贺礼,架起了一座赣澳沟通的桥梁,向世界传递了赣鄱儿女对澳门的深切祝福,表达了共同携手发展的美好愿景。
为澳门选送贺礼,这是一项考验智慧与巧思的任务。江西选择将千年陶瓷文化与匠心融为一体,以一对精美的瓷瓶作为“使者”,穿越时空,传递祝福,可谓用心十足。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陶瓷花瓶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平安、稳定和幸福,常常被用作礼品或装饰品。瓶身的形状和图案设计也颇有讲究,设计者在瓶身图案上选择荷花作为主角,实则别有深意。
荷花,自古以来被视为君子之花,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品质,备受文人墨客推崇。它不仅美丽脱俗,更象征着高洁与坚韧的精神品质。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正直。在花瓶图案中突出荷花元素,既是对品德修养的高度赞美,也寄寓着对社会良好风气的祈愿。
此外,澳门人对荷花也有着特殊的情感。200多年前,澳门半岛未填海造陆之时,地形地貌恰似一朵荷花。后来,经过不断填海,陆地面积扩大后,澳门的地形像荷花的地下茎——藕,因此澳门也被大家称为“莲花宝地”“莲花福地”。
在澳门这片土地上,荷花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将荷花的元素作为区旗、区徽及澳门货币的设计图案。
行走在澳门的街头,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地名、街名、村名甚至人名都与荷花有关,诸如“莲花岛”“花王堂区”等。还有那令人印象深刻的澳门地标性建筑——金莲花广场上那尊漆金的莲花雕像,更是成为无数游客的打卡点。
澳门人喜欢荷花,也愿意种荷,本地人和游客更乐于欣赏荷花荷叶。澳门寺庙里的池多为荷池,寺庙也多以莲命名,如莲峰庙、莲溪庙等。据说,国画大师张大千游历澳门时,就是澳门八景之一——卢园的常客,他喜欢在这里观察荷花、荷塘和赏荷游人。后来,老先生赠送给毛主席一幅漂亮的荷花图,即取材于此。
不仅如此,荷花还被用于美食制作,如“荷花宴”,以当季的荷花、荷叶、莲子、莲藕等入馔,展示了澳门独特的美食文化。
由此可见,在《百荷图》瓷瓶创作过程中,匠人们充分考量了澳门的历史背景与荷花的文化特质,从瓶身图案到整体造型设计都用心良苦,力求使这份贺礼成为连接赣澳两地的情感纽带。
那么,送给澳门的这份贺礼,到底出自谁人之手呢?
在众多参与设计制作《百荷图》瓷瓶的身影中,熊钢如是较为突出的一位。
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的熊钢如,学习天赋异禀,其毕业作品《初耕》被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收藏。毕业后,他分配到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先后担任创作设计员、技术科长、厂长等职,创作出了《铸》《舵手》等一批陶瓷作品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他参与创作香港回归贺礼——《紫归牡怀图》大型瓷板画,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出众的才华。
当知晓省政府要为澳门回归送贺礼时,熊钢如凭借瓷雕设计稿《荷花仙子》在一众大师的设计稿中“杀出重围”。随后在听取相关方面的建议后,他不断地调整设计稿,最终定为《百荷图》双瓷瓶设计稿,终稿一次性通过审批。
然而,设计稿的出炉只是巨型瓷瓶制作的开端。正如前文所言,青花斗彩制作工艺复杂,失败率很高。比如,在烧制打底的釉下青花时,青花釉面时常会出现裂纹。哪怕在烧制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今天,这种巨型瓷瓶的制作也依然面临重重挑战。
从设计稿通过审批到成坯入窑煅烧,总耗时近4个月,工程不可谓不浩大。幸运的是,烧制出来的成品器型完美,釉面光滑圆润。至此,这件巨型瓷瓶的锻造完成了第一部分,制造者们总算能喘口气,然后迎接下一步——釉上彩绘。
有了几乎完美的釉下青花与器型打底,彩绘的过程便简单了许多。但想要驾驭住釉彩,一比一复刻设计稿上的图形,技术与耐心缺一不可。
好在以熊钢如为代表的陶瓷制作者们已经身经百战,个个都是绘制釉彩的好手。最终,历经两个多月的精雕细琢,釉上彩绘的工作结束。接下来,便进入终极考验——进窑烧制。这一步或许不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难的一步,却是最煎熬的一步,如果失败便前功尽弃。
由于陶瓷原坯在烧制过程中会经历两次收缩,陶艺工匠经过数十次试验,先后烧制了20多只瓷瓶,最终精选出两只作为贺礼送给澳门。
如今,这对凝结着赣鄱儿女心血的巨型礼品瓷瓶被安放在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内,作为两地友谊的象征紧紧连着赣澳人民的心。这件跨越时空的作品,成为国家辉煌历程中的记号,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也预示着澳门回归后的盎然生机与光明前景。
来源: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