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挑战与应对策略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赋能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也是激发农村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催化剂。因此,大力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背景

1.1 乡村振兴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政府鼓励与政策引导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农村部市场在2019年提出“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百万农民上网工程,“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等,致力于强化广大农村地区的通讯基础设施,扩大网络覆盖,培育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掌握电脑操作和电商平台使用能力,使信息成为农业领域的重要生产要素。

1.2 信息技术发展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得到了显著加速。目前,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已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植保无人机、智能大棚设施、动物饲喂自动化设备、远程植保病理诊断系统等,这些新型装备农业为农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劳动成本降低、品控体系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2.1 农民信息化意识提升但功能利用和操作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农村网民的大比例提升、智能家电进村入户,农民的信息化、科技化发展意识有了普遍提升。然而,功能利用和操作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信息化蕴含的价值和功能利用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到2017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09亿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35.4%。我国农村网民网上消费支付的比例已提升至47.1%。然而,缺乏针对不同区域农村农民农业生产生活的互联网内容服务商,导致信息服务的普适性价值不足。因此,组建一批针对地市级本区域的涉农信息内容服务供应商显得尤为迫切。

2.2 农村电商平台助力农业信息,但基础设施仍显滞后

农村电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2015-2016年农村网络零售交易额翻了一倍多,2017年达到12448.8亿元,同比增长39.1%。然而,农村物流配套仍不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服务设施、物流体系等基础性建设仍显滞后。

2.3 农业信息化缺乏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及人员服务体系支撑

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之间巨大的文化、知识、消费、生产差距,农业供给侧的改革与城市消费侧的需求之间缺乏信息交互和产业对标,需要进行有效引导和衔接。可以通过资本下乡、技术下乡、人才下乡,打通产业链条,使城乡产业互动实现良性循环。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基于当前农业农村的现状,农业信息化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

3.1 农业信息化主体文化程度与信息技能水平较低

农民较低的文化程度与信息技能水平限制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质量与进度。加强农民信息技能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城市涉农产业延伸至上游农村农业的生产基地,引导熟悉农业农村生活的大中专学生从事涉农服务,将是化解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

3.2 农业信息化数据采集及应用的规范标准不统一

农业信息化数据的采集受地域、气候、环境、温度、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数据中心存在着数据采集模式不统一的情况,在数据交互与数据共享中存在着巨大差异,直接影响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质量。建议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建立相对统一的农业信息化数据规范,以提升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

3.3 政府涉农信息传递的传统方式短期难以改变

我国政府与农村农民之间信息的传播层级多、链条长、时效慢,无法满足现代社会高效、快速、准确、扁平和互动的信息需求。要提升农业信息化质量,必须通过现代信息媒介的使用快速实现信息交互,满足农业生产生活需要。此外,政府对“三农问题”的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也对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具有较大影响。

四、结语

农业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后院,也是实现大国崛起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压舱石,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架构组成。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我们应积极应对,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产业、社会机构、优秀人才形成合力,加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去,推动农业农村领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进步。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