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多次强调,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耕地,作为国家的“命根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高位提供了坚实支撑。高标准农田不仅关乎粮食产量,更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项目实施科学性不足、基础设施完整性欠缺、管护机制系统化程度不够以及资金使用有效性有待提高等。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质量推进,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
要提升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战略地位及其科学内涵的认识。各级党委、政府应充分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要注重土壤健康、提升耕地产能,还要注重多元化、规模化、系统化、标准化、绿色化、高效化、持续化等内涵特征,实现“1+1>2”的效果。
此外,应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基础设施纳入区域规划,提升设施间的匹配程度。不同区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确保设施之间的协调性和完整性。同时,注重灌溉设施、排涝设施之间的配套,提升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为了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基础设施的良性运行,需要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组建有效的监督队伍,建立健全规范的监督制度,确保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的持久运行。
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也至关重要。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及时开展绩效评价,评估耕地土壤健康水平、耕地综合产能水平以及农田设施运营管护水平等,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改进提供决策参考。
最后,要因地制宜适度调整项目资金用途,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绩效的系统评价。统筹考虑所有项目资金,调整费用支出比例,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同时,加强对调整内容的严格审查,确保项目实施的适宜性。针对财政投入,开展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能够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质量推进,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提供坚实保障。